上了南面城头,张铮便在那名报信的士兵及其班长的指点下,举起望远镜向远处尘头大起的地方仔细观察。此时,那支北来骑兵的大队人马距离古北口关南侧关城不过两里,而在大队之前有四五骑一马当先,距离南侧关城连一里都不到了,张铮透过望远镜已经可以看清跑在最前面的那名骑士的样貌。
一看之下,张铮惊奇的发现跟在最前面的那名骑士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刚刚派去居庸关送信的那三名信使之一。在他的身后,则跟着另两名与他一同离开的信使、两天前被自己派去居庸关搬请救兵的数名信使中的一个,以及一名自己不认识的“飞龙军”军官打扮的人。见到了这几名手下,张铮终于能够断定这支正快马加鞭向关城驰来的骑兵应该是友非敌,很可能就是上一批派出的信使搬请来的援军。于是,他一边将望远镜交给一旁的翁钟观瞧,一边下令守卫南侧关城的手下赶快下城,准备听自己的命令打开城门,迎自己的战友进城——虽然跑在最前面的是自己派出去的信使,但在最终确认他们身后那名军官的身份之前,张铮却也不会轻易放他们进城。
时间不大,那几骑跑在最前面的骑兵便来到了关城之下,并齐刷刷勒住了坐骑。当先一名骑士向城上的张铮行军礼道:“禀连长,小的出关不过五六里路便遇到了上次派去请求援军的一名信使,以及跟他一起回来的‘飞龙军’三团七营一连。”
待他说完,不等张铮这边有所表示,那名跟在信使后面的军官便提马而出,向着城上的张铮行了一个军礼,然后从自己怀中取出一个信封,对着张铮说道:“张连长,卑职是‘飞龙军’三团七营一连副连长宋诚。这里是卑职的官凭以及八爷亲笔所写的增援命令,请张连长过目。”
张铮闻言点点头,随即便命令手下从关城之上垂下一个竹筐,让那位关副连长将相关凭证放在里面,吊上城去。
经过仔细查验,张铮确认这两份凭证都是真的,心中再无疑虑,当即命人打开城门,放自家的援军进关。
将那位宋诚宋副连长接进关内,张铮顾不上与对方寒暄,一面引领着对方往北侧关城走,一面极其关切的询问着对方有关增援部队的情况。当他从对方口中得知此次派来增援古北口的援军除自居庸关赶来的三团七营和部分炮兵外,还有由三十五爷穆特尔亲自率领、从关外兼程数百里赶过来的骑兵团主力和“游骑兵营”后,一直悬着的那颗心总算是放到了肚子里,彻底放松了下来——尽管七营主力比作为先锋部队的一连落后了大约二十来里路,但七营一连此来携带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足以解决“狼牙营”一连弹药缺乏的问题。以“飞龙军”近一个连的兵力坚守一到两个时辰,直到七营主力赶到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此时宋诚也没有什么心思与张铮说客套话,他回答完张铮的问题,便马上要对方向城南方向打三发绿色信号弹,通知跟在自己后面的七营一连一切正常,让其马上入关。张铮闻言则立即下令手下军兵照做。时间不大,三发绿色信号弹便从古北口关南侧关城上腾空而起。
虽然宋诚的心思都在接下来该如何打好抵达古北口关后的第一仗上,但当他随张铮来到北侧关城之上,看到城上城下的斑斑血迹,看到关外官道两边那些尚示来得及运走的契丹军尸体、看到伤痕累累的守关战友,饶是他曾经参加过保兴庄之战,却也依然有些触目惊心的感觉——毕竟保兴庄一战他是进攻方,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利用手中武器远距离杀伤敌人,没怎么经历过敌我双方近距离短兵相接甚至是白刃格斗的情形。
此情此景令宋诚心中感慨不已,一方面感慨“狼牙营”一连这两日来的守关不易,另一方面也感慨苍天有眼,让自己在他们已经开始进行“最后准备”的时候及时赶到。否则,若是自己这边晚一步到达,虽说依然有把握重新夺回古北口关,但这些守关的战友只怕就再也没机会看到契丹人被赶出幽云十六州那一刻了。
不过,感慨归感慨,如今大敌当前,在敌军新一轮攻势马上就要到来的时候,实在是没有时间让宋诚去过多的感慨、过多的设想,而是马上开始与张铮讨论双方合兵后该如何阻击敌军很快就要发起的新攻势。
与此同时,在古北口关北边的官道上,千余名以骁勇善战而著称的渤海兵在一名千夫长的率领下,排成数列并不算齐整但错落有致的纵队,以小步慢跑的速度向着古北口关北侧关城逐渐接近。
这种散乱的队形——按创造者的说法叫什么散兵线队形——也是由那位建议以车轮战术攻城的亲兵营副指挥提出来的,据说可以降低敌军火器给我军造成的伤亡。为了能够掌握这种新队列,他们这两千名渤海兵专门花了快一天的时间来练习,至于到底是不是像邹副指挥说的那么有效,就只有通过今天的实践来检验了。
不过,不管这所谓的“散兵线”队形管不管用,至少那位邹副指挥有一件事是说对了,那就是守城敌军的火器是需要大量火药和弹丸来支撑的,而随着战事的持续,他们只有消耗没有补充,很快就会“坐吃山空”,最终不得不用他们那没有了火药和弹丸比烧火棍强不了多少火枪来和自己手中的大刀长矛来对决了。
战事果然是按照邹副指挥的预想在发展,随着己方车轮战术的运用,关内守军火器使用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许多时候都是依靠弓弩以及守城军兵的勇武来稳住城头形势。如此一来,自然是其自身的伤亡越来越大,而给自己这边造成的伤亡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