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鸣一转头,还真是个熟人,竟然是王家以前的教书先生,孔先生。
魏鸣赶快热情地过去打招呼:“哟,孔先生,真巧!能怎么在这呢?”
“我这不是又回书院教书去了嘛!”孔先生道,“现在书院的营生也不好过,能上得起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赶着秋收的时节,想到下面的村子走一走,看看谁家今年收成好,有没有想念书的人。”
魏鸣道:“我这是要回家去呢,这一路上会经过大槐树村,他们村人多,可以去问问。要不咱们一起走啊?好长时间没见您,咱俩好好聊一聊。”
“也行,那就先去大槐树村吧。”孔先生见魏鸣热情,便魏鸣一起叫了辆驴车,一路往甜水井村的方向驶去。
魏鸣现在是能认识字,但是不怎么会写,所以他也想系统地学习一下。
逮到了这个机会,他当然是要好好地问问了。
“咱们书院里面有什么政策吗?”魏鸣问道,“前一阵子,我们父子俩帮人看病,也赚了点小钱。如果有机会,我也想试试。”
“哦?那太好了!”孔先生一听有潜在的客户,兴致明显就不一样了,立刻跟魏鸣宣讲了起来。
“我们学院的收费标准,正常来说,是一吊钱一个月,一年一收,吃住都在学院里。”孔先生道,“这主要是为专心科举的学子们准备的,半封闭式管理,所有的学生吃住都在一起,也方便节省时间。”
但是这种情况肯定是不适合魏鸣的。
孔老师也看出了这个问题。
“如果是想旁听呢,也可以走读,”孔老师道,“每天早上来,晚上走,自备伙食,一个月只要一百文就可以了。但是只能坐在班级的后面,而且上课时也不能提问。”
这依然是为科举的学子准备的,只不过是比较便宜罢了。
但是魏鸣家卖鸡蛋加上看点小病,原本每个月的收入也就二三百文,基本上都用来买粮食了。